北京華文學院的前身是北京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八十年代增掛北京中國語言文化學校校牌。)這是一所享譽海內外的學校,經歷了從誕生于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到停辦于民族大劫難的“文化革命”;從復辦于改革開放的春天,到發展為華文教育的高等院校兩大歷史階段。她的誕生與成長,壯大與中興,得到了人民政府的特別關愛和支持,也凝鑄了幾代華文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4萬校友的一往深情。
第一階段:誕生和成長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成千上萬的海外青少年滿懷青春的熱望和強烈的愛國激情,歷盡險阻,義無反顧地投入祖國母親的懷抱。為了迎接和安置一批又一批歸國僑生,在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簡稱“中僑委”)主要負責人何香凝女士和廖承志先生的親自主持下,于1950年秋成立了“北京歸國華僑聯誼籌備會”和“北京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
建校初期,北京補校的名譽校長由中僑委主任何香凝女士兼任。這期間,何香凝老人多次來校視察,對歸僑子弟關懷備至。在她的影響下,良好的校風和融洽的師生、干群關系成為補校的優良傳統。全校上下濟濟一堂,親密無間,物質生活的困難絲毫沒有影響僑生們的情緒,他們深深感受到的,是生活在首都北京的無比歡樂和幸福。
歸國僑生在補校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除一律全免學雜費、醫療費外,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或一時海外接濟不上的學生,都及時給予不同等級的助學金;冬天則發放被褥、棉衣褲及衛生衣褲;暫時缺錢的可申請中國銀行小額無息貸款;有慢性疾病或傳染病的學生,還特別被安排住進北海宿舍療養。當時作為接待安置僑生過渡中轉站的北京補校,成為名副其實的“歸僑學生之家”。
補校走上了正規辦學道路之后,經中僑委批準,學校開始在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外選址興建新校舍。
1953年9月,阜外新校舍正式啟用。
在中僑委何香凝主任和廖承志副主任親自過問下建成的新校園,占地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當時阜外地區最早興起的建筑樓群。學校設施包括一座有20間標準教室和實驗室的教學樓,4座學生宿舍樓,一個標準的足球場和400米跑道,以及稍后興建的游泳館。這種規模的教學及生活設施,在當時全國的中等學校中是絕無僅有的。新校舍的建成,充分體現了政府對歸僑學生的親切關懷,對華僑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從此,北京華僑補校結束了為期3年的“流動”辦學歷史,進入一個正規穩定發展的新時期。
學校根據僑生的特點,開設了大學文、理、農、醫科先修班,中等技術班,初高中各年級班,并增設了兩個語文班,專門接收在東歐、蘇聯、日本等國出生的不懂漢語的僑生。
1958年,自印尼回國的著名華僑教育家張國基先生接任我校第二任校長,張國基校長前后任職20年,他對華僑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及對歸僑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至今仍為廣大校友稱道。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蒸蒸日上的國運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形成了一種時代的感召力,吸引海外廣大華僑青年紛紛回國升學,并立志把一切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這一時期,僑生回國人數逐年增多,形成一股巨大的時代潮流。1960年,北京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在校生曾多達3500多名,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當時的歸國僑生主要來自印尼,其次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老撾、柬埔寨、越南、緬甸、日本及港澳地區,也有少數來自英、美、法及菲律賓、毛里求斯等國。
海外華僑的歸國熱潮,使北京補校已無法如數接納大批涌來的僑生。為此,中僑委決定在廣州、廈門、昆明、南寧、武漢、汕頭等地創辦新的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北京補校的部分領導和教師骨干分別前往上述各地支援籌辦新校,并把中僑委制定的辦學方針和北京補校的辦學經驗帶到了各地新建僑校。至此,北京華僑補校在接待安置歸僑學生的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成為國內華僑教育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回國并在北京華僑補校正式注冊的學生有22250名。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后,他們先后被分配到各地的正規學校繼續學習,其中大多數最終考入國內的高等院校,并在日后的工作中發揮了歸僑知識分子的重要作用,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北京華僑補校還為新中國的僑務工作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僑務干部,在僑務工作的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另有一批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歸僑學生,主動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奔赴東北、內蒙及西南邊陲,在支援祖國邊疆的建設事業中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
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中國大地的時候,北京華僑補校也未能幸免。學校于1966年6月15日被迫停課,不少歸僑學生在遭受到極左路線的不公正待遇后,無奈重走他鄉。
第二階段:復辦和中興
1978年1月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成立。在廖承志主任的領導下,國務院僑辦于1980年3月成立了復辦北京華僑補?;I備組;1981年5月,國務院僑辦和教育部聯合頒發文件,決定恢復北京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同年9月1日,學校正式復辦并開學上課。
復辦后的補校百廢待興,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校友的關注下,補校各屆領導班子帶領全體教職工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為振興華文教育事業走上了一條中興之路。
復辦之初,學校立即著手收復校園和重組教職工隊伍。
一批補校的老領導、老教師重新回到學校;來自北京市各中學的一批年富力強的語文教師成為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隨后分配來的82、83屆國內各師范大學的畢業生,為教師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復辦初期組建的這支教職工隊伍,成為北京補校復辦和中興時期的骨干力量。
北京補校根據新時期教學任務的要求開設了漢語教師班、漢語長期班、漢語短期班。這種教學組織模式的初步形成,為此后華文教學工作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82年5月25日,國務院僑辦召開了“華僑補校工作座談會”。會議確定了新時期華僑補校的辦學方向和主要任務:向海外華僑華人傳播祖國的語言和文化;提出了辦學的16字方針:“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短期速成、學以致用”。為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求,會議決定北京、廣州、集美3所華僑補校增掛“中國語言文化學?!毙E?。這次會議為我校由復辦走向興盛確定了大政方針。
1983年以后,元氣漸復的北京華僑補校再度成為海外學生慕名求學的首選之地,出現了短期夏令營活動的第一個高峰期。
1983年學校即成功地組織舉辦了有泰國、菲律賓及歐美、日本各國華裔青少年參加的北京之友夏令營,北京——青島友誼夏令營及菲律賓青少年漢語夏令營,同時還招收海外教師培訓班學員65人,長期班學生35人,短期班學生57人,并針對語言、文化教學的需要,設置了基礎漢語、聽力、會話、文章選讀、寫作及中國文化常識等課程。
在辦學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全校教職工發揚了老補校的光榮傳統,白手起家,艱苦奮斗,認真教學,熱情服務,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學生面前,樹立起了新補校美好的形象。
1985年9月,為總結華僑補校復辦以來的工作成果和辦學經驗,國務院僑辦召開了“僑辦系統教育工作座談會”。會議分析了新形勢下華文教育工作的特點,充分肯定了我校教學與旅游相結合的辦學思路和經驗,著重研究了海外華文教材的編寫和華文教師培訓等一系列問題,并提出32字的辦學方針,即:“游教結合,寓教于游,因材施教,不拘形式,豐富多彩,各有側重,加強管理,熱情服務?!?/p>
在“32字方針”的指導下,我校的辦學宗旨進一步明確為:為海外華僑華人學習中國語言文化提供條件,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服務。我校的各項工作進入了全面調整和發展的階段。 我校遵照“32字辦學方針”,堅持多種形式辦學:積極組辦夏(冬)令營,繼續開設漢語長期班、短期班等各類班級;開展對語言教學的研討活動,認真探討和摸索語言教學的規律和方法;組織優秀教師對華文師資培訓的課程和教材、教法加以研究;著手編寫了各類漢語教材;精心開辟了7條北京至中國各地的游教專線……學校的各項工作逐漸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
1987年,我校在國務院僑辦的領導下,成立了華文教材編輯發行處,出版并發行了第一套供海外華文學校使用的教材《漢語》。這套配有12盤錄相帶和3種語言錄音帶的教材,填補了國內為海外華文學校提供漢語教材的空白。
1990年,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委托我校創辦了《華文教學通訊》。這份發行到海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內唯一的華文教學專業刊物,為交流華文教育的經驗和信息,研討華文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傳播中華文化和漢語知識,增強海內外華文教育工作者的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1年至1990年,我校共培養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漢語長期班學生969人,培訓海外華文教師477人,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漢語短期班(夏令營)學員2800名,編寫各種漢語教材13種(56冊),向海外發行教材書籍45萬余冊,并選派了3名漢語教師遠赴海外任教。至此,學校在海內外的聲譽越來越高,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我校抓住機遇,順應潮流,就提高教學、服務、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向著正規化辦學的方向,大踏步走向再度輝煌的新里程。
1992年7月,國務院僑辦在福建集美華僑補校召開了北京、廣州、集美3所補校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我??偨Y復辦以來的工作經驗,首次提出新時期華僑補校的“五大基本業務”,即“五大職能”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共鳴和會議的肯定。這五大基本業務是:一、開設漢語長期班(初、中、高三個年級,學制均為一年),滿足海外學生專修漢語的要求,培養較高層次的漢語專門人才;二、大力發展漢語夏(冬)令營等短期速成教育,以游教結合的形式增進海外青少年對祖籍國的了解和情感,提高他們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興趣;三、開設海外華文教師研習班,加強學術交流和理論探討,加大培訓海外華文師資的力度;四、為海外華文學校編寫適用的漢語新教材,走以國內教師為主,海內外合作編寫教材的道路;五、選派教師到海外長期任教和短期講學,了解海外華文教學的第一手資料,以利于有的放矢地支持海外華文教學的發展。我校五大基本業務的相互關系及工作重點是:辦好長期班,獲取成功經驗是有效開展其它工作的基礎;編寫教材和培訓海外華文師資是重中之重。這五大基本業務的確立,明確了我校為海外華文教學服務的具體職責和任務,確定了此后近10年的教學工作發展方向,形成了我校的辦學特色。
近10年來,我校的教學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共招收來自30多個國家的漢語長期班學生1500余名(其中95%為大學就讀生和畢業生);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海外青少年參加了漢語夏(冬)令營等短期班的游教活動;近千名海外華文教師來校研修及交流教學經驗;我校教師30多人次被派往海外10余個國家長期任教和短期講學;教材編寫取得顯著成果:推出海外幼兒華語教材(課本、練習、教師手冊各4冊);完成泰國華校小學華語教材(課本、練習、教師手冊各12冊);由我校編寫的供海外全日制華文學校小學使用的《漢語》系列教材(全套50冊),成為國務院僑辦向海外推出的兩套主打教材之一;10年間共計向海外100多個國家發行(含出售)教材及各類書籍近400萬冊,錄音帶3000余盤,錄相帶1000余盤。與此同時,學校與海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華教社團、華文學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和業務往來,贏得了海外廣大華教工作者的信賴。
第三階段:面向新世紀
迎著新世紀的曙光,我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1999年11月,在北京中國語言文化學校的基礎上,學校升格為北京華文教育中心;2000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北京華文教育中心改建為北京華文學院,成為一所位于首都北京的專門從事海外華文教育的高等院校。
隨著教學業務的全面拓展,我校的辦學條件也得到較快的改善。新的電腦教室、視聽教室相繼建立;電化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加大了投入;教室、學生宿舍、會議室、會客室、餐廳、辦公室等涉及學生活動的場所,完善了各種設施;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已基本滿足了新一代海外學生的需要。
一幅更加壯美的畫卷,正在全體補校人的面前展開。
(本資料最后更新日期:2014年12月)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063號